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3:34:28   浏览:91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附英文)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附英文)

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

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本条例规定的消费品(以下简称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为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消费税。
第二条 消费税的税目、税率(税额),依照本条例所附的《消费税税目税率(税额)表》执行。
消费税税目、税率(税额)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三条 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销售数量。未分别核算销售额、销售数量,或者将不同税率的应税消费品组成成套消费品销售的,从高适用税率。
第四条 纳税人生产的应税消费品,于销售时纳税。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纳税;用于其他方面的,于移送使用时纳税。
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税款。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委托方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所纳税款准予按规定抵扣。
进口的应税消费品,于报关进口时纳税。
第五条 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纳税人销售的应税消费品,以外汇计算销售额的,应当按外汇市场价格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额。
第六条 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应税消费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第七条 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依照本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纳税的,按照纳税人生产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税率)
第八条 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按照受托方的同类消费品的销售价格计算纳税;没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第九条 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应纳税额的,按照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纳税。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公式: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
第十条 纳税人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计税价格。
第十一条 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出口应税消费品的免税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第十二条 消费税由税务机关征收,进口的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由海关代征。
个人携带或者邮寄进境的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连同关税一并计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纳税人销售的应税消费品,以及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应当向纳税人核算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由受托方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解缴消费税税款。
进口的应税消费品,由进口人或者其代理人向报关地海关申报纳税。
第十四条 消费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一日、三日、五日、十日、十五日或者一个月。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纳税人以一个月为一期纳税的,自期满之日起十日内申报纳税;以一日、三日、五日、十日或者十五日为一期纳税的,自期满之日起五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一日起十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第十五条 纳税人进口应税消费品,应当自海关填发税款缴纳证的次日起七日内缴纳税款。
第十六条 消费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征收消费税,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有关决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实施细则由财政部制定。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本条例施行前国务院关于征收消费税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附:消费税税目税率(税额)表
----------------------------------------------------------------------------------------------------------------------------------
| 项 目 征收范围 计税单位 税率(税额) | 税 目 征收范围 计税单位 税率(税额) |
|--------------------------------------------------------------|--------------------------------------------------------------│
| 一、烟 | (毫升) |
| 1.甲类卷烟 包括各种 45% | 气缸容量 5% |
| 进口卷烟 | 在1000 |
| 2.乙类卷烟 40% | 毫升—— |
| 3.雪茄烟 40% | 2200 |
| 4.烟丝 30% | 毫升的 |
| 二、酒及酒精 | (含1000 |
| 1.粮食白酒 25% | 毫升) |
| 2.薯类白酒 15% | 气缸容量 |
| 3.黄酒 吨 240元 | 在1000 |
| 4.啤酒 吨 220元 | 毫升以 3% |
| 5.其他酒 10% | 下的 |
| 6.酒精 5% | 2.越野车(四 5% |
| 三、化妆品 包括成套 30% | 轮驱动) |
| 化妆品 | 气缸容 |
----------------------------------------------------------------------------------------------------------------------------------
续表
----------------------------------------------------------------------------------------------------------------------------------
| 项 目 征收范围 计税单位 税率(税额) | 税 目 征收范围 计税单位 税率(税额) |
|--------------------------------------------------------------|--------------------------------------------------------------│
| 四、护肤护发 17% | 量在2400 |
| 品 | 毫升 |
| 五、贵重首饰 包括各种 10% | 以上的 |
| 及珠宝玉 金、银、 | (含2400 |
| 石 珠宝首饰 | 毫升) |
| 及珠宝玉 | 气缸容量 3% |
| 石 | 在2400 |
| 六、鞭炮、焰 15% | 毫升以 |
| 火 | 以的 |
| 七、汽油 升 0.2元 | 3.小客车 22座以 |
| 八、柴油 升 0.1元 | (面包车) 下 |
| 九、汽车轮胎 10% | 气缸容量 5% |
| 十、摩托车 10% | 在2000 |
| 十一、小汽车 | 毫升以 |
| 1.小轿车 | 上的 |
| 气缸容量 8% | (含 |
| (排气量 | 2000 |
| ,下同) | 毫升) |
| 在2200 | 气缸容量 3% |
| 毫升以 | 在2000 |
| 上的(含 | 毫升以 |
| 2200 | 下的 |
----------------------------------------------------------------------------------------------------------------------------------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CONSUMPTION TAX

(State Council: 13 December 1993)

Whole Doc.
Article 1
All units and individuals engaged in the production, subcontracting
for processing or the importation of consumer goods prescribed by these
Regulation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axable consumer good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e taxpayers of
Consumption Tax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axpayers') and shall pay
Consumption Tax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Regulations.
Article 2
The taxable items, tax rates (tax amounts) of Consumption Tax shall
be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ax Rates (Tax Amounts) Table> attached to these Regulations.
Any adjustments to the Consumption Tax taxable items, tax rates (tax
amounts)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rticle 3
For taxpayers dealing in taxable consumer goods with different tax
rates, the sales amounts and sales volumes for the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hall be accounted for separately. If the sales amounts and sales volumes
have not been accounted for separately or if the taxable consumer goods
with different tax rates are combined into a whole set of consumer goods
for sales, the higher tax rate shall apply.
Article 4
Taxable consumer goods produced by the taxpayer shall be subject to
tax upon sales. For self-produced taxable consumer goods for the
taxpayer's own use in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taxable consumer goods,
no tax shall be assessed; tax shall be assessed when the goods are
transferred for other use.
For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ub-contracted for processing, the tax
shall be collected and paid by the sub-contractor upon delivery to the
contractor. For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ub-contracted for processing used
by the contractor for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taxable consumer goods,
the tax paid can be credi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Imported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hall be subject to tax upon import
declaration.
Article 5
The computation of tax payable for Consumption Tax shall follow
either the rate on value or the amount on volume method. The formulas for
computing the tax payable are as follows:
The tax payable computed under the rate on value method
= Sales amount x Tax rate.
The tax payable computed under the amount on volume method
= Sales volume x Tax amount per unit.
For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old by taxpayers where the sales amounts
are computed in foreign currencies, the taxable amounts shall be converted
into Renminbi according to the exchange rates prevailing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Article 6
The "sales amount" as stipulated in Article 5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the total consideration and other charges receivable from the
buyer for the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old by the taxpayer.
Article 7
Self-produced taxable consumer goods for the taxpayer's own use that
shall be subject to tax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first
paragraph in Article 4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selling price of similar consumer goods produced by the taxpayer. If
the selling price of similar consumer goods is not available, the tax
shall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The
formula for computing the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is as follows:
(Cost + profit)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 --------------------------
(1-Consumption Tax rate)
Article 8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ub-contracted for processing shall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selling price of similar consumer goods of the
sub-contractor. If the selling price of similar consumer goods is not
available, the tax shall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The formula for computing the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is as
follows:
(Cost of material + Processing fee)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 -------------------------------------
(1 - Consumption Tax rate)
Article 9
Imported taxable consumer goods which adopt the rate on value method
in computing the tax payable shall be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The formula for computing the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is as follows:
customs dutiable value + Customs Duty
Composite assessable value = --------------------------------------
(1 - Consumption Tax rate)
Article 10
Where the taxable value of the taxable consumer goods of the taxpayer
is obviously low and without proper justification, the taxable value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Article 11
For taxpayers exporting taxable consumer goods, the Consumption Tax
shall be exempt, except as otherwise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measures for exemption of exported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hall be
regulat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Taxation.
Article 12
Consumption Tax shall be collected by the tax authorities.
Consumption Tax on the importation of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hall be
collected by the customs office on behalf of the tax authorities.
Consumption Tax on taxable consumer goods brought or mailed into
China by individuals shall be levied together with Customs Duty. The
detailed measure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Tariff Policy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together with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rticle 13
Taxpayers selling taxable consumer goods and self-producing taxable
consumer goods for their own use, except otherwise as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shall report and pay tax to the local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governing the taxpayers.
For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ub-contracted for processing, the
Consumption Tax due shall be paid to the local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where the sub-contractors are located.
For imported taxable consumer goods, the tax shall be reported and
paid by the importers or their agents to the customs offices where the
imports are declared.
Article 14
The Consumption Tax assessable period shall be one day, three days,
five days, ten days, fifteen days or one month. The actual assessable
periods of the taxpayers shall be separately determined by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according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tax payable of the
taxpayers; tax that cannot be assessed in regular periods can be assessed
on a transaction-by-transaction basis.
Taxpayers that adopt one month as an assessable period shall report
and pay tax within ten days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period. If an
assessable period of one day, three days, five days, ten days or fifteen
days is adopted, the tax shall be prepaid within five days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period, and a monthly return shall be filed with any balance of
tax due settled within ten days from the first day of the following month.
Article 15
Taxpayers importing taxable consumer goods shall pay tax within seven
days after the completion and issuance of the tax payment certificates by
the customs office.
Article 16
The col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Consumption Tax shall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ax Collection an Administration) and these
Regulations.
Article 17
The collection of Consumption Tax from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shall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olution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rticle 18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and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Detail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Article 19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come into effect from January 1, 1994.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regarding the collection of
Consumption Tax prior to the promulg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repealed on the same date.

CONSUMPTION TAXABLE ITEMS AND TAX RATES (TAX AMOUNTS) TABLE

------------------------------------------------------------------------
Taxable Items Scope of charge Tax Unit Tax Rate/Amount
------------------------------------------------------------------------
I. Tobacco
1. Grade A cigarettes Including Imported 45%
cigarettes
2. Grade B cigarettes 40%
3. Cigars 40%
4. Cut tobacco 30%
II. Alcoholic drinks and
alcohol
1. White spirits made from
cereal 25%
2. White spirits made from 15%
potatoes
3. Yellow spirits ton 240 yuan
4. Beer ton 220 yuan
5. Other alcoholic drinks 10%
6. Alcohol 5%
III. Cosmetics Including cosmetics sets 30%
IV. Skin-care and hair-care
products 17%
V. Precious jewelry and Includ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jade and gold, silver, jewelry, and 10%
stones precious stone ornaments
VI. Firecrackers and fire-works 15%
VII. Gasoline litre 0.2 yuan
VIII. Diesel oil litre 0.1 yuan
IX. Motor vehicle tyres 10%
X. Motorcycles

XI. Motor cars 8%
1. Those with a cylinder 8%
capacity (i. e. emission
capacity) of more than
2200ml (including
2200ml)
Those with a cylinder 5%
capacity of between
1000-2200ml
(including 1000ml)
Those with a cylinder 3%
capacity of less than
1000ml
2. Cross-country vehicles
(four-wheel drive)
Those with a cylinder 5%
capacity of more than
2400ml (including
2400ml)
Those with a cylinder 3%
capacity of less than
2400ml
3. Minibuses and vans less than 22 seats
Those with a cylinder
capacity of more than 5%
2000ml (including
2000ml)
Those with a cylinder 3%
capacity of less than
2000ml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转发上海、江苏、浙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建设部


关于转发上海、江苏、浙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建办市函[2007]28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总后基建营房部工程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2007年3月,上海、江苏和浙江联合印发了《关于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信用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以及共同遵循的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系统建设的预期目标、核心框架、工作重点、进度安排和组织保障等做出了统一部署。《通知》的印发,将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助于发挥区域联动、齐抓共管的作用,加快解决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问题,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监管平台提供有益的经验。

  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希望各地和有关单位学习参考,深化对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意义的认识,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各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以及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地级城市应在2007年12月30日前,建立和完善本地区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及时采集市场主体行为记录,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及时向社会披露市场主体诚信情况。其他地方也应加大协调和整合力度,逐步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为信用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发布提供服务和保障,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

  附件:关于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九日

  关于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

沪建交[2007]198号
苏建工[2007]57号
浙建建[2007]20号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各市(区、县(市))建委、建设局、建管局:

  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2007]9号)要求,建设部确定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以下称“两省一市”)为长江三角洲(以下称“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省市,要求“两省一市” 联合起来加快推动长三角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为建设部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监管平台提供经验。长三角地区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要通过建立区域、省(市)两级信息交换整合平台,实现长三角区域管理层面监管信息全覆盖;建立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项目基础数据库、建设类企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类执业人员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工程建设和建筑市场监管功能、监管信息和公共信息查询功能、建设类企业和执业注册人员信用管理功能、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预警功能。

  为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步伐,按照建设部《建筑市场信用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要求,结合华东地区《加强华东暨长三角地区建设领域合作与交流宣言》的精神,报经建设部同意,现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纲要》,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信用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培育建筑市场信用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主要举措。抓紧建立区域性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对促进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市场的监管能力,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既是跨专业、跨部门、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也是改变和提高现有管理方法,改革和调整各有关部门工作内容、工作关系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各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分管工程建设管理和建筑市场管理的领导要亲自抓,积极推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和推广应用工作,使其尽快发挥监管作用。

  二、信用平台建设的目标

  1、2007年,按照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及《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平台,初步实现长三角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互联、互查和互用。

  2、2008年,在建立“两省一市”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平台的功能,完成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平台和展示平台的建设;以“两省一市”建设企业信用手册为基础,采用互联网络和智能卡(IC卡)相结合的技术,完成信用手册的数字化管理,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建设企业、执业注册人员和工程建设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和人员资质(资格)及其信用行为、业绩等信息数据的互通、互用和互认的目标。

  3、2009年,构建完成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互通、互用、互认和有关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的实时共享,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和执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得到切实加强,市场行为更加诚信、规范。

  三、信用平台建设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在建设部的领导下,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建立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协调工作组(名单附后),负责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整体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组成,负责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决策。下设协调小组,成员由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人员组成,负责确定工作计划,定期召集会议,加强调研协调,落实分工,稳步推进,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分设信息平台小组、标准小组和法规小组,分别负责信息平台构建、信用标准编制和相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所辖各市、(区、县(市))建设局(委)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由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业务处室、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支持并确保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顺利进行。

  2、落实建设资金。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在推广应用信用信息平台的同时,抓紧行政辖区内建筑市场监管系统的建设,并要求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信用信息平台应用和监管系统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应列入年度经费预算计划。

  3、确定近期试点城市。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扬州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市为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首批试点城市。这些试点城市要在2007年6月份前完成信用平台建设的近期目标,率先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在试点基础上,“两省一市”将积极开展长三角地区其它市地的推广应用工作,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应将本地违法违规的建设行为、市场行为和质量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通报等信息及时传送至省级平台发布。

  4、建立考核制度。“两省一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检查考核和通报制度,加大对信用信息平台应用和本地监管系统建设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力度,对按期实现计划进度、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信用信息采集及时准确的地区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和信用信息采集不完整不准确的地区和单位予以批评、通报。

  四、信用平台建设共同遵守的原则

  1、统一信用数据标准和采集对象原则。数据采集标准以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及《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为统一的信用数据标准进行采集。在平台总体设计时,同时兼顾到地方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差异,兼容地方信用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尽可能做到“统分”结合。上海、江苏、浙江要对各自行政辖区内的所属市、县区建筑市场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分别建立信用信息整合平台。长三角地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整合平台实现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互通互联共享。在上海、江苏、浙江行政辖区内注册的建筑类企业、注册执业人员和在上海、江苏、浙江建筑市场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机构的非长三角地区注册的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是长三角地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管的对象。

  2、统一信用信息采集和发布原则。长三角区域信用信息平台建成后,将及时、准确发布各试点城市建筑市场上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市场行为和质量行为信息和企业和执业人员信用信息。各类信息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将本级的信用信息交换至信用信息平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对所辖区域内的信用信息进行审核和发布,并负责相关数据与信用信息中心数据库同步。长三角地区有关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的信用信息采集起始时间为2005年1月1日。

  3、统一信用信息平台运行维护原则。信息平台采用两级管理结构。各试点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门户网站均链接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采集和审核系统,各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身份认证的方式登陆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维护工作。“两省一市”分别负责管理、维护省级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长三角区域中心数据库设在上海,并由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心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4、统一信用信息平台运行成本分摊原则。信息平台在推广应用时,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可以向使用系统的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使用单位)按成本适当收取项目开发和实施费用,以用于支付平台研发、推广应用和维护费用。信息平台正式推广应用后所需的运行费用,可以通过向政府申请财政预算和利用信息平台提供的增值服务获得,以确保信用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

  附件:1、《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配套建设方案纲要》

     2、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名单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江苏省建设厅
浙江省建设厅
二○○七年三月二十日

  

  附件 1

  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纲要

  根据建设部有关构建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试点工作的要求,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组编制了《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纲要》,本《纲要》将作为 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设计和实施的依据。

  一、系统建设目标

  为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的精神,由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组成长三角“两省一市”联合试点区域,按照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要求,以《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为信用行为数据标准,构建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即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

  平台开发的近期目标是:按照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及《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平台。

  平台开发的远期目标是:在建立“两省一市”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平台的功能,完成信息交换平台、整合平台和展示平台的建设;以 “两省一市”建设企业信用手册为基础,采用互联网络和智能卡(IC卡)相结合的技术,完成信用手册的数字化工作,实现“两省一市”建设企业、执业注册人员和工程建设项目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企业和人员资质(资格)及其信用行为、业绩等信息数据的互通、互查、互用和互认的目标。

  二、系统核心框架

  (一)数据采集对象

  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采集主要针对发生“两省一市”建筑市场上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的信用行为,其责任主体不仅局限于注册地为上述“两省一市”的企业和人员,同时也包含“两省一市”以外的企业和人员在“两省一市”建筑市场活动中发生的信用行为。

  (二)数据采集标准

  以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及《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为统一的信用数据标准进行采集。在平台总体设计时,要同时兼顾到地方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实际做法,以及地方信用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尽可能做到“统分”结合。

  (三)数据采集结构

  采集平台结构将采用二级结构进行。

  1、首先在“两省一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门户网站上建立由平台组统一开发的长三角 建筑市场信用行为信息采集和信息审批系统,通过身份认证的方式,提供给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记录企业或个人发生在当地建筑市场的信用行为。“两省一市”分别建立省级 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信用行为信息数据库。

  2、通过数据同步方式(另行制定技术方案),建立统一的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信用行为信息数据库,并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发布平台。

  (四)数据交换标准

  完成信用信息编码设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编号 + 流水号”的方式进行信息编码,同步进入“两省一市”统一的企业和人员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

  对企业、人员和不良行为采用以下规则进行归类,便于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和检索。

  1、各类建筑业企业

  按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注册码和 企业资质类别、资质等级、资质证书编号进行归类。

  2、各类建筑业注册执业人员

  按身份证号码或有效证件号码(如军官证、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台胞证)进行归类。

  3、工程项目

  暂按照“两省一市”各自编码归类,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入统一的企业和人员工程项目业绩数据库,逐步统一到建设部提出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中对建设工程项目编码的要求。

  4、信用行为

  按照《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不良行为代码进行归类。

  信息平台同时发布企业(包括相关人员)在“两省一市”获得的优质工程奖的项目信息。

  (五)数据信息发布

  建立统一的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网,以统一的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行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三种形式发布信用信息。

  1、通过统一的网站对社会公布,提供综合查询的功能。

  2、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以下载数据包的方式,提供给“两省一市”已经建立的各级建筑市场监管系统使用,逐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3、在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实现信用信息全覆盖,全程监管时,完成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的同步应用。

  三、近期重点工作

  1、完成统一的省、市级信息采集和信息审批系统的开发。

  2、完成“两省一市”信用信息原始数据准备工作。

  3、建立统一的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信用行为信息数据库。

  4、“两省一市”共同建立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网。

  5、“两省一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发文,对做好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的归集、共享、互查和互用,以及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

  6、制定《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管理办法》,对行政处罚事项上报和信息发布进行管理。

  四、时间进度安排

  2007年5月前:修改完善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网;完成两省一市试点城市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工作;完成信息采集及其审批平台开发。

  2007年7月前:完成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网建设,按建设部确定的时间,召开信息网站开通仪式。


关于认真做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工商登记衔接工作的意见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关于认真做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工商登记衔接工作的意见

工商企字〔2011〕1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1〕10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积极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真做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工商登记衔接,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做好工商登记衔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市场主体登记是工商行政管理基本职能之一,是政府对经济社会规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服务社会的窗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主题,紧扣主线,按照“五个更加”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认真贯彻落实“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十六字方针,积极服务主体功能区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法履行工商登记职能,切实加强协调衔接,营造公正透明、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把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多措并举做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商登记衔接
  (一)支持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新设企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依托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企业或者设立分支机构,加快产业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认真执行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的准入环境,发挥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创新驱动,鼓励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支持将非专利技术作为公司股东的首次出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经营项目,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都要积极支持,引导投资人依法办理登记。
  (二)支持企业以整体迁移方式实现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转移。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便捷高效的企业迁移登记服务制度,将服务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纳入工作重要内容。对以企业整体迁移方式实现产业转移的,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联系与合作,理顺两地企业登记软件系统和企业登记档案管理的衔接,确保企业登记信息和登记档案的完整、准确。对迁移企业拟保留企业名称中原有字号和行业表述的,迁入地企业登记机关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积极支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落实责任,为企业办理迁移登记手续做好全程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有序转移。
  (三)支持产业转移中企业资产整合和兼并重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努力营造便利的投资经营环境,服务地方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能力。大力支持骨干企业理顺资产关系,利用资本纽带实现产业延伸,推进企业重组改制、合并分立和组建集团。针对企业并购重组中涉及的登记程序、登记事项等问题,指导企业完善改制重组方案。拓宽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种类,为企业资产整合提供法律支撑。积极运用股权出资、股权出质等行政职能,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促进财产性权利转化为资本。
  (四)支持产业转移中的项目对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关注地方政府确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加强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完善重大项目对接服务机制,提高产业园区的辐射力和集聚效应。充分利用企业登记管理信息,对产业转移的总体情况、行业发展变化和相关企业基本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分析报告和建议,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参考。提升企业登记管理数据运用水平,扩大市场主体信息分析的覆盖面,强化报告的针对性、及时性,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趋势提供支持。
  (五)支持各地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署,配合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严把重点产业的市场主体准入关。认真落实地方政府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工作部署,密切跟踪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告的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着重打击“两高一资”行业环境违法行为,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府管理与服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形势需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积极加强与发展改革、国资、工信、商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部门合力。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引导规范产业有序转移,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切实营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有序开展。
  四、建立健全服务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职能衔接。进一步推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职能整合,形成纵向互动、横向互通的服务和促进产业有序转移的机制,落实国家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发展战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立足工商行政管理市场主体准入职能、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服务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从制度层面研究和完善市场主体准入工作,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各地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主体功能区、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跨地区工商部门承接产业转移联系制度,支持建立区域内工商执法服务协作机制,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创新服务方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增强和改进登记窗口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创新服务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对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开辟注册登记绿色通道,采取提前介入、专人辅导等方式加强全程服务。积极实施以行政提醒、行政预警、行政劝导和行政建议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指导,针对产业转移相关企业的自身特点,整合法律政策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法律辅导和政策支持。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产业转移企业网上名称核准、网上申请、网上预审和网上登记。要拓宽登记受理渠道,除注册大厅现场受理企业申请外,支持转移企业通过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申请,进一步方便企业办事。
  (三)加大对企业和社会的宣传力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服务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各项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企业等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增进对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布局政策的了解,营造政府和市场主体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要于2011年12月10日前,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商登记衔接工作有关报表和工作总结书面报送总局企业注册局。工作总结要注意提炼工作经验,通过数据信息分析体现工作成果,完善工作措施。
  各地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商登记衔接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