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3:33:01   浏览:936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附英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附英文)

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为了惩治偷税、抗税的犯罪行为,对刑法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
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对多次犯有前两款规定的违法行为未经处罚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二、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欠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
三、企业事业单位犯第一条、第二条罪的,依照第一条、第二条的规定,判处罚金,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纳税人向税务人员行贿,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按照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
五、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产或者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处骗取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前款规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按照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并处骗取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单位犯本款罪的,除处以罚金外,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六、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拒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拒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
以暴力方法抗税,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按照伤害罪、杀人罪从重处罚,并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金。
七、对犯本规定之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不缴、少缴、欠缴、拒缴或者骗取的税款。对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除由税务机关追缴不缴、少缴、欠缴、拒缴或者骗取的税款外,处不缴、少缴、欠缴、拒缴或者骗取的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
八、本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施行。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PEOPLE'S CONGRESS CONCERNING THE IMPOSITION OF PUNISHMENTS IN RESPECT OFOFFENSES OF TAX EVASION AND REFUSAL TO PAY TAX

(Standing Committe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4 September 1992)

Whole Doc.
With a view to imposing punishments in respect of offenses of tax
evasion and refusal to pay tax, the relevant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to
the Criminal Law have been formulated as follows:
1. "Evasion of tax" means that a taxpayer fails to pay or underpays
the amount of tax payable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means of forging,
revising, concealing or destroying accounting books or supporting vouchers
for the accounts without authorization, or of overstating expenses or not
stating or understating income in accounting books, or of filing
fraudulent tax returns. Where the amount of tax evaded accounts for more
than ten percent of the amount of tax payable and is over Renminbi 10000
Yuan, or where the taxpayer evades tax again after having been subject to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imposed by the tax authorities twice by reason of
tax evasion, the taxpayer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or confinement
with hard labour for a term of not more than three years as well as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evaded. Where the amount of
tax evaded accounts for more than thirty percent of the amount of tax
payable and is over Renminbi 100000 Yuan, the taxpayer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of over three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seven years
as well as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evaded.
Where a withholding agent fails to pay or underpays the tax which has
been withheld or collected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means specifi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and where the amount of tax evaded accounts for
more than ten percent of the amount of tax payable and is over Renminbi
10000 Yuan, a punishment shall be imposed on the withholding ag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stipulat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Where the illegal acts specified in the preceding two Paragraphs have
been committed several times and no punishment has been imposed, a
punishment shall be imposed based on the accumulated amounts.
2. Where a taxpayer who has failed to pay the amount of tax payable
adopts the means of transferring or concealing the property, resulting in
failure on the part of the tax authorities to pursue the payment of the
tax in arrears, and where the amount of the tax in arrears is over
Renminbi 10000 Yuan but under Renminbi 100000 Yuan, the taxpayer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or confinement with hard labour for a term of not
more than three years as well as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in arrears. Where the amount of tax in arrears is over
Renminbi 100000 Yuan, the taxpayer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of over three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seven years as well as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in arrears.
3. Where an enterprise or institution commits the offenses specified
in Articles 1 or 2 hereof, a fine shall be imposed on the enterprise or
institu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set forth in Articles 1 or 2
hereof, and the persons in charge and other personnel who assume direct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or confinement with hard
labour for a term of not more than three years.
4. Where a taxpayer offers a bribe to tax officials and fails to pay
or underpays the amount of tax payabl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of the taxpayer shall be conducted based on an offense of
bribery, and the taxpayer shall be subject to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which has not been paid or underpaid.
5. Where an enterprise or institution fraudulently obtains a tax
refund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deceptive means such as fraudulently
declaring the commodities it produces or operates as export goods, and
where the amount of the tax refund which has been fraudulently obtained is
over Renminbi 10000 Yuan,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he tax refund which has been fraudulently obtained shall be imposed on
the enterprise or institution, and the persons in charge and other
personnel who assume direct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or confinement with hard labour for a term of not more than
three years.
Where an entity or individual other than those as prescribed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fraudulently obtains a tax refund for export from the
Stat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of the entity or
individual shall be conducted based on an offense of fraud, and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he tax refund which has been
fraudulently obtained shall be imposed on the entity or individual. In
addition to imposing a fine on an entity which has committed the offense
specified in this Paragrap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of the persons in charge and other personnel who assume direct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conducted based on an offense of fraud.
6. "Refusal to pay tax" means the refusal to pay tax by using
violence or menace. A taxpayer who has refused to pay tax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or confinement with hard labour for a term of not more
than three years as well as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the taxpayer has refused to pay. Where the case is serious, the
taxpayer shall be subject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of over three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seven years as well as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the taxpayer has refused to pay.
In the case of refusal to pay tax by using violence which causes a
person to suffer from serious injury or death, a serious punishment shall
be imposed based on an offence of assault or manslaughter, and a fine
shall be imp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set forth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7. Where the offenses specified herein are committed, the tax
authorities shall pursue the payment of the amount of tax which has not
been paid or underpaid, or is in arrears, or a taxpayer has refused to
pay, or has been fraudulently obtained. Where a taxpayer is exempt from
criminal punish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tax authorities shall,
in addition to pursuing the payment of the amount of tax which has not
been paid or underpaid, or is in arrears, or the taxpayer has refused to
pay, or has been fraudulently obtained, shall impose a fine of not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 amount of tax which has not been paid or underpaid, or
is in arrears, or the taxpayer has refused to pay, or has been
fraudulently obtained.
8. The present provisions shall come into force as of January 1,
199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部关于颁发《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运营与监察规定》的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颁发《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运营与监察规定》的通知

1991年4月16日,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劳动(安全)部门:
为了加强客运架空索道的安全监察与管理工作,保障运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运营与监察规定》,现予颁发实施。

附: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运营与监察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客运架空索道的安全监察管理,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行的各种客运架空索道。
第三条 客运架空索道的运行实行《安全使用许可证》制度,客运索道站,须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后,方准投入运营。客运架空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和监督工作,由劳动部负责。
第四条 劳动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委托的“国家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下称“索道安全中心”)承担客运索道设计安全审查、客运索道安全检验及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考核、培训工作。
第五条 省级劳动部门负责对《安全使用许可证》的申请进行预审,当地劳动部门协助省级劳动部门做好日常的安全监督工作。
第六条 各客运索道站(公司)负责客运索道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 安全运营
第七条 索道站站长(经理)必须持有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颁发的索道安全管理资格证书,具备该单位客运索道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保证索道的安全运营全面负责。
第八条 索道站必须具有根据安全规范所制定的设备操作规程、各种保障安全运行的有关规定,以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
第九条 索道站(公司)站长(经理)、技术人员、司机、钳工、电工等应接受业务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每两年考核一次。
第十条 索道站必须建立专职或兼职的急救队伍,负责在客运索道发生事故时对乘客进行紧急营救。
第十一条 GB12350-90《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所规定的检查、调整、救护演习、运行参数、运行持续时间、输送人员数以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都应记入作业日记。由索道站站长和负责该项工作人员认可,并建档保存。
第十二条 索道站(公司)每年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省、市(地)劳动部门和索道安全中心提交运行报表或报告,遇特殊事故发生时,要及时提出报告。

第三章 安全监察
第十三条 新建与改建的客运索道,设计应符合《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的要求,经索道安全中心组织审查同意后才能制造与施工。
第十四条 索道工程竣工后,由索道站向省级劳动部门提出《安全使用许可证》申请,经省级劳动部门预审同意后,索道站再向索道安全中心提出验收申请,由索道安全中心进行检测验收,检测验收合格报劳动部发给《安全使用许可证》后,方可正式运营。
第十五条 本规定颁发前已经运营的客运索道,在本规定颁发后半年内,由各索道站在自检的基础上,按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补办《安全使用许可证》。对于不符合发放《安全使用许可证》条件的索道,由劳动部门视具体情况令其停止运营或限期整改达到要求。
第十六条 运营《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有效期从《安全使用许可证》批准生效之日算起,《安全使用许可证》期满后,索道仍需继续运营的,应在期满前一个月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后,更换新证书。
第十七条 索道安全中心和省级劳动部门对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可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时间在半个月前通知索道站。
第十八条 索道设备大修后,索道站应报告主管部门及省级劳动部门派人前往进行检查。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九条 客运架空索道的设计、制造、安装、施工、运营等部门,由于违反国家法令、标准、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造成运营时人身伤亡及设备损坏,由劳动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并追究其领导及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索道,劳动部可注销其《安全使用许可证》:
1.因设计、制造、管理等问题导致发生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并在整改限期内达不到安全要求的;
2.经复查或抽查,不符合《安全使用许可证》发放条件,并在整改期限内达不到安全要求的;
3.严重违反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的。
第二十一条 对于没有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而违反本规定自行投入运营的索道,劳动部门有权责令其停运,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 安全监督检验人员必须奉公守法,认真检测,对于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47号

现将《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予以公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政府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第四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

  第五条 科学技术奖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科学技术奖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二章 奖项设置

  第六条 市政府设立下列科学技术奖:

  (一)科学技术特别奖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七条 科学技术特别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或科技工作组织者: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突出建树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
  (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
  (五)根据《葫芦岛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系统》,使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科技进步综合指标居前的。

  第八条 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下列公民、组织: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项自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国家安全顶目中,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科学技术贡献的;
  (四)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或者国内领先水平;
  前款第(四)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仅授予组织。

  第九条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我市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下列外国人或外国组织:
  (一)同我市的中国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
  (二)向我市的中国公民或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
  (三)为促进我市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突出贡献的。

  第十条 科学技术特别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科学技术特别奖每次奖励项目不超过5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每次奖励项目不超过40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每次授予数额不限。

  第十一条 市政府所属各部门不再设立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评审机构

  第十二条 市政府设立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负责科学技术评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
  (二)审定评审委员会的认定结论;
  (三)为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解决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公室)负责奖励委员会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奖励委员会设委员11人,其中包括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秘书长各1人。
奖励委员会委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年。

  第十四条 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根据评审工作需要,评审委员会可下设若干个学科(专业)评审组。各学科(专业)评审组负责本学科(专业)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

  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和学科(专业)评审组的评审委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候选人所完成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守秘密。

  第四章 推荐

  第十六条 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市政府有关部门;
  (三)驻葫部队、中省直企事业单位;
  (四)经省和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有关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

  第十七条 推荐单位应当在奖励办公室下达的限额范围内推荐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作为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十八条 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争议的项目,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参加科学技术奖的评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且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在未获得主管行政机关批准之前,不得推荐参加科学技术奖的评审。

  第十九条 同一项目的技术内容不得在同一年度重复推荐。

  第二十条 推荐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应当征得拟推荐候选人的同意,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奖励办公室提供完整、真买的证明或者评价材料。

  第五章 评审与授奖

  第二十一条 科学技术特别奖每2年评审一次,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每年评审一次。

  第二十二条 被推荐为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及利害关系人,不得作为评审委员会和学科(专业)评审组的评审委员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

  第二十三条 奖励办公室负责推荐材料的受理工作,并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由奖励办公室按学科(专业)提交学科(专业)评审组,由学科(专业)评审组进行初评。初评结束后,由奖励办公室汇总学科(专业)评审组的初评意见,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第二十四条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初评意见,应当征询有关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作出认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结论,并向奖励委员会提出获奖人选、奖励种类以及等级的建议,同时将认定结论向社会公布,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候选人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可以在认定结论公布之日起30日内向奖励办公室提出;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第二十七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交书面异议书,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八条 奖励办公室应当对异议组织调查核实,并向评审委员会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及处理意见.由评审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奖励办公室应当及时将处理决定通知异议方以及推荐单位或者个人。

  第二十九条 奖励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及认定结论公布后反馈意见的处理情况,作出获奖人选以及奖励种类、等级的决议。

  第三十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对奖励委员会作出的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人选以及奖励种类和等级的决议进行审核,报市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科学技术特别奖报请市长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市政府颁发证书;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市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三十二条 科学技术特别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数额由市政府确定。
  科学技术奖奖励经费由市财政列支,具体数额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确定。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司报市政府批准后撤销奖励,追回奖金。

  第三十四条 推荐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其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社会力量未经登记,擅自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取缔。
  社会力量经登记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收取费用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没收所收取的费用,可以并处所收取的费用l倍以以上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

  第三十六条 参与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和有关工作的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规则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 参加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候选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纳评审费。具体标准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确定。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11月11日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葫芦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葫政发[1996]43号)同时废止。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2年12月26日印发